爱客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汇集美食文化、房产家居、教育科研、热点新闻、国际资讯、综艺娱乐、等多方面权威信息
2022-03-19 02:36:01
手机电视在线看最热影视 https://www.shoujitv.cc
从中央一号文件到《政府工作报告》,今年以来,县域经济成为政策文件中出现的高频词语。
“一直以来,国家都很重视发展县域经济,只不过这两年的方向和角度有所变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强调农业农村发展,十五大、十六大的时候强调要壮大县域经济,此时的侧重点是乡村和城镇有效融合发展,十八大以后,国家强调县域经济的发展,更多的是要全面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赛迪顾问副总裁、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马承恩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多个地方将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夯实区域经济发展底部基础的重要抓手,相继出台意见、政策措施等,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促进县域经济特色化、差异化、融合化发展,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做强县域经济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家富,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既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支撑。一直以来,国家也很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县域”一词出现的频率相比往年要高,强调“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支持大中城市疏解产业向县域延伸”“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愈发凸显县域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此后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城市群、都市圈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与此同时,近年来,多个地方将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夯实区域经济发展底部基础的重要抓手,相继出台意见、政策措施等,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促进县域经济特色化、差异化、融合化发展,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黑龙江省“十四五”规划提出,要牢固树立县域兴则全省兴、县域强则全省强思想,依托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强化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做强、做优立县特色主导产业,增强辐射带动乡村发展和村民致富能力,高质量发展县域经济。并且提出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达到50%左右,超过100亿元的县(市)达到一半以上,超过500亿元的县(市)达到2个,1~2个县(市)向全国百强县迈进的目标。
湖北省“十四五”规划也明确提出到2025年,县域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5万亿元,占湖北省比重达到60%以上,地区生产总值过500亿元的县(市、区)增加到25个、过千亿元的县(市、区)增加到6个;全国百强县数量中部领先、位次前移,实现五十强县零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方政府层级的设置经历了多次县改市和县改区的调整,截至2021年,我国内地共计2851个县级行政区,相比之下,县的数量占县级行政区划总数的比重达到47%。县域正在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场域。”陕西省政协常委、陕西省总商会副会长刘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县域作为城市都市圈、区域城市群和乡村地区的连接纽带。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不仅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需要,更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要在深刻认识县域高质量发展的独特性和重要性的基础上,进行整体谋划全局,协同推进,全面激发县域的经济活力和发展潜能。
百强县的启示
3月15日,四川省广汉市召开2021年度经济发展总结表扬暨冲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动员大会,正式对外宣布要冲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
广汉是四川省的一个县级市,作为百强县域的种子选手,2021年,广汉市62万人口创造了480.2亿元的GDP,从经济体量来讲,广汉距离全国强县或许只有一步之遥。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中国(不包含港澳台数据)共计2844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包括973个市辖区、388个县级市、1312个县、117个自治县、49个旗、3个自治旗、1个特区、1个林区。
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年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显示,2020年,百强县以占全国不到2.0%的土地、7.0%的人口,创造了全国9.8%的GDP,以占全部县域不到3.0%的土地,11.0%的人口,创造了县域约四分之一的GDP. 百强县中进入“GDP千亿元俱乐部”的县域达到38个,昆山市和江阴市GDP突破4000亿元大关,张家港市、常熟市、晋江市和慈溪市GDP突破2000亿元。38个“千亿县”中,江苏省数量最多,达16个,占比42.1%; 浙江省跟随其后,共9个;福建省有4个;其他地区“千亿县”数量均不超过3个。
马承恩介绍,赛迪顾问已经持续15年跟踪研究百强县,从2016年正式对外发布研究报告,在这长达15年的时间里,他发现百强县的整体区域分布格局并不是很大,但一个显著的变化趋势是过去东部百强县的数量占绝对优势,最近这几年,中西部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加快,出现在百强榜单中的数量有所增加。
除此之外,马承恩表示,中国的县域经济从过去单独的强调某一项指标的发展逐步走向了综合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在衡量是否入围百强已不再仅仅以经济体量为唯一标准,这也跟国家整体的高质量发展是吻合的。例如,过去一些资源性县域的经济体量比较大,但是城市建设、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并不高,最近这些年,这些资源性县域城市转型非常成功,这些地方把地方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摆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在推动人民群众增收、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方面都比较快。
“头部百强县域有两个明显的趋势,一是顶层设计能力越来越强,头部百强县在推动城市发展从过去单一的招商引资已经过渡到了全面把握高质量的阶段,有了更加综合的发展;二是在产业结构上,头部百强县域已经开始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有一定发展基础的县域,已经走向了高精尖,一些基础薄弱的县域,也在极力的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马承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变化在他们实际调研过程中的感受是非常明显的,头部县域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快速提升。
问题和出路
在马承恩看来,现阶段有三个主要因素在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排在首位的是创新要素。马承恩认为,过去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要素为土地、人口以及相对比较低的人力资本等,但是现在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要素为技术、信息、金融资本,尤其是县域的技术、信息的浓度上要远低于城市,是限制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其次是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带来的制约,过去一个大的企业就可能支撑一个地方的发展,但现在的发展是建立在一个比较完整且完善的产业生态基础之上的,现阶段绝大多数的县域产业基础相对薄弱,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因此,限制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最后是营商环境的制约,相对于大都市来讲,县域的营商环境相对较差,精准化的适合地方政府优化营商环境的措施还是不够。
刘勇认为,当前的县域经济仍然面临着诸如户籍制度双向改革成效不明显、土地制度改革相关配套制度不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依然薄弱等现实挑战,各类资源要素“进城”和“入乡”的体制机制壁垒有待进一步破除。
马承恩也提出了他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首先要做好以产业发展为主顶层设计,避免出现无序的发展,例如一些县域布局的一些过剩的、要淘汰的产业,从短期来看,对地方的发展会有支撑,但是从长远来看,非常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其次是要做好产业园区的建设,县域的产业园区的建设跟城市产业园区的建设不是一个档次,县域的产业园区建设要更加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用产业载体发挥出来产业发展的势能推动整个区域的发展。再次是继续优化优化营商环境,做好营商环境是跟中央提出的放管服改革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对于县域来讲,要做更加精细化的调整和优化,好的营商环境会成为未来县域释放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最后是要重视城市发展的集聚效应和品牌效应,以此来提升城市品牌力和影响力,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才、技术、市场主体。
记者了解到,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正威集团董事会主席王文银就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也提交了政协提案。
王文银的提案建议,做好顶层设计,进一步调整产业在核心经济圈与县域地区的有序转移与承接,并在交通设施、产业项目、资金、人才、干部激励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刘勇认为,以县城为中心的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中小微企业的繁荣发展,大力发展民间经济增强县域发展实力。同时依据各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制定县域内企业重点发展计划,利用原有水果、茶叶、旅游业、加工业等资源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加强主导产业的培育,制定“一县一策”实施方案。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