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客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汇集美食文化、房产家居、教育科研、热点新闻、国际资讯、综艺娱乐、等多方面权威信息
2022-01-04 17:37:02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成功爆炸。霎时间,神州大地响起了,如海啸般的热烈欢呼声。而原子弹的爆炸,也在西方世界引起了地震,他们的各大媒体争相报道。那一阵子,国外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几乎都是“中国原子弹爆炸”。
这些西方媒体都在惊呼,中国研制出原子弹是一个奇迹,可这从来就不是什么奇迹,而是无数中国人为之努力,才创造出来的成果。他们根本想象不到,为了建造出原子弹,中国遇到了多大的磨难与挑战。
特别是在1960年,原子弹研制陷入困境。当时,有许多人都找不到方向,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领导人的鼓励给了人们莫大的信心,尤其是林彪的一番话,更叫人信心大增。
当时在研制原子弹的过程中,大家遇到了什么困难,才使得研制陷入困境?林彪又说了一番什么话,来鼓舞众人?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遭到了西方帝国主义的威胁。为摆脱威胁,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憋着一口气努力发展经济,同时也没忘记发展军事力量,毕竟,想要成为一个强国,一定少不了军事力量的支撑。
而不久后爆发的抗美援朝战争,更是让毛主席、周总理等人深刻地认识到,拥有现代化军事力量的重要性。在此战争中,美国不止一次地用核武器对我国进行威胁。在后来的炮击金门和边境冲突中,美国依然对我国进行核讹诈。
对于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毛主席并没有感到多害怕,但主席也深刻意识到,美国为什么会不断地使用核武器进行威胁?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们没有核武器,如果中国也有核武器,美国还敢这样做吗?
毛主席向来都是“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因此他在1956年的会议上,明确指出了研制原子弹的重要意义,强调若是我们不想被别人欺侮,就不能没有原子弹,并随之提出“中国也要高一点原子弹”。
就这样,中国的核计划开始了,并在1958年全面展开。在原子弹研制初期,苏联出于自身利益,决定派遣苏联专家,帮助中国研究原子弹。而中国研制原子弹也需要有人带领,因此两国一拍即合,立马签订了苏联援助中国研制原子弹的协议,当然中国也付出了一定的“报酬”。
原本两国合作地好好的,但到了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不断交恶,两国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不久后,两国关系跌破临界值,1960年7月16日,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决定将所有留在中国,帮助中国建造原子弹的苏联专家,全部撤走。
8月23日,苏联200多名,帮助我国研制原子弹的战甲,在苏联当局的要求下,全部回国,并且没有留下一点资料与图纸。苏联专家撤走了,那今后原子弹的研制,要怎么办呢?这是所有参与研制的工作人员的心声。
对于科研人员的疑虑,毛主席心里十分清楚。在这样的情况下,毛主席对他们说:“现在只有一条路,我们只有自己动手,自力更生高处原子弹。”
尽管大家都表示要全力以赴,但是所有人都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丝担忧:在核知识方面,相当于一张空白信纸,没有任何经验的我们,真的能够靠自己的力量,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研制出原子弹吗?
众人的担忧并不是空穴来风,造原子弹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研制到生产再到爆破,各个环节都有需要攻克的技术难题。除此之外,中国还缺少设备,就算有也是一些比较老旧的设备,而这些设备恐怕不足以支撑,科研人员进行精确的研究和计算。
当然这些都还不算是最困难的,毕竟中国也有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就算设备老旧了一点,勤劳勇敢的中国人,也会克服困难,为研制原子弹而努力。而最大的困难,甚至会导致原子弹研究计划破产的困难,是没有钱。
1960年的中国,其经济正处在最困难的时候,粮食短缺,吃都吃不饱,要从哪里拿出钱搞原子弹?众所周知,原子弹的研制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耗费巨大的资源。
当初美国为了制造原子弹,总共投资了25亿美元,而美国原子弹建造成功的时间是1944年,也就是说,这25亿美元是20年前的价格。要知道,钱能够换多少东西,是一直在变的。
就像在7、80年代,人们可以用一块钱买到一斤肉,换到现在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在1960年,还想只用25亿美元就研制出原子弹,那也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此要在经济异常困难的时期,研制出原子弹,对新中国来说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负担。
围绕着国家经济困难这一点,人们的争论越来越大。一部分人认为,现在不应该搞原子弹,应该等到经济好一点、工业再完善一点,国家初步建设起来之后,再继续搞原子弹。
另一部分人,则反对这部分人的想法,认为应该继续搞下去,如果暂停只会使得已经打好的部分基础,随之废弃,到时候再继续搞,等于从头再来,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早一点制造出原子弹,也早一点有更多自保的力量。从战略上来看,原子弹越早搞出了,对中国日后的发展越好。
当时主持国防科技、装备和国防工业作业的张爱萍,后来回忆说,当时陈毅、聂荣臻等元帅都是支持尽快搞出原子弹。在一次会议上,陈毅元帅说了一句个性鲜明的话:“中国人就是把裤子当了,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
当然,“把裤子当了”只是一句形容,但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研发原子弹所面临的困难。但即便是这样说,大多数人心里还是充满了担忧,没有信心。这种没有信心的表现,一直在众人心中蔓延。
一个人的精神态度,往往对一件事能否做成功,起着很大的作用,要是任由消极的情绪蔓延,那么这件事十有八九做不成功。
因此当林彪发现大家缺少信心后,在一次张爱萍来向他汇报工作时,他便铿锵有力地对张爱萍说:“原子弹一定要搞下去,一定要响,就是用柴火也要把它烧响了。”
林彪和陈毅等元帅一样,也支持现在搞出原子弹。毕竟林彪、陈毅、聂荣臻等元帅,都曾亲身参加过多年的战争,深知一个国家拥有先进的现代化武器,对一个国家的影响力有多么的重要,只有腰杆子硬了,才不会被人威胁。
林彪此时身兼数职,既是副主席,又是国防部长,这番话一传出来,就宛如一剂强心针,狠狠地扎进人们的心里,众人信心倍增。与此同时为了能够成功研制出原子弹,中央还决定做一番调查,搞清原子能工业的基本情况。这样一来就可以,针对调查的情况,制定出基本的解决方案。
通过调查,大家发现这项工程虽然很大,但很多东西都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中,这样一来只要善于挖掘各部门的潜力,对症投“钱”,就不需要额外花钱。简单来说,就是节约节约,就可以挤出钱来投入原子弹的研究。
这样一来,反对的声音就更少了,最后在大部分人的支持下,研制原子弹的计划继续进行,所有研制原子弹的科研人员,为了研制原子弹,不计报酬,也不得失,每天拼命工作,就算累倒在工作岗位上,也绝不退缩。
那时,还有很多科研人员,都因为营养不良得了浮肿病,有些人脚肿得连鞋都穿不了,他们就不穿鞋子去上班。大家互相帮助,各个部门通力合作,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最终将原子弹研发成功。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自主研发的原子弹,顺利爆炸,巨大的蘑菇云瞬间升起。这一朵带着无数科研人员泪水与汗水的蘑菇云,让所有西方国家都感到诧异。
美国第一时间就报道了这个消息,并连续多天在《纽约时报》上写关于我国原子弹爆炸的报道。接着是英国,英国也在报纸上刊登了这样的消息,并且还附上了我国《人民日报》,对原子弹爆炸的报道。
不久后,苏联也对这个消息,
进行了报道,不过苏联并没有像英、美等国一样,表现得非常狂热,只是简单地做了个报道,显得十分冷淡,这或许是因为苏联认为,中国没了他们的帮助,什么也研究不出来,更别提原子弹了。但是现在中国不仅研制出了原子弹,还成功了爆炸,可以说是狠狠打了苏联一巴掌。
而因为原子弹,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有了质的飞跃,从此我国在世界上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在这里,我们要感谢所有支持研制,并参与研制的人们,是他们勒紧裤腰带、不怕困难为国家研制出了原子弹,是他们做出了福泽后世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