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客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汇集美食文化、房产家居、教育科研、热点新闻、国际资讯、综艺娱乐、等多方面权威信息
2021-08-19 17:33:52
上篇链接为:
01.“我只能在她怀里死去”
1836年,31岁的乔治·桑如愿同丈夫离婚,获得了儿女的监护权,同时继承了祖母的大别墅和遗产,她称自己“终于永远平静而自由了”。
不久,她在钢琴家李斯特情妇的宴会上,遇到了26岁的钢琴家肖邦。
起初,肖邦对她的印象很不好。她思想开放,不修边幅,而肖邦的情人类型都是大家闺秀或者优雅的淑女。
肖邦在写给父母的信中说:“我遇到了一位名人,杜代凡夫人,大家都叫她乔治·桑,但我不喜欢她的脸。她真是个令人讨厌的女人!她真的是女人吗?我对此表示怀疑。”
他没想到,乔治·桑对他一见钟情,并立刻展开了热烈的追求。
她给他的密友格尔马瓦伯爵写了一封长达32页的求教信,在信中,她对肖邦充满了关心和爱护,马尔瓦被她势不可挡的热情打动了,在他的帮助下,乔治·桑成功追到了肖邦。
两人同居后,乔治·桑展露出了柔情的一面,她脱下男装,换上长裙,让肖邦叫自己为“露西”。
两人感情深厚,经常携手出没于艺术家的圈子里,谈论文学,自由,爱情。
乔治·桑主动承担起了家里家外所有的事情,包括应酬,赚钱,照顾肖邦和自己孩子的生活。
肖邦体弱多病,她便对他精心照顾。
肖邦想证明自己,她便为他举行音乐会,连他演出时吃什么穿什么都精心打理。
她还给肖邦定制了昂贵的钢琴,在那架琴上,肖邦谱写了《h小调奏鸣曲》、《第三第四叙事曲》、《7个夜曲》、《玛祖卡舞曲》等。
她对肖邦爱得深沉,说肖邦是上帝有意为她降生的:“他的天才同任何被他承袭的大师一样广阔、全面和精深;从性格来讲,比巴赫更精致,比贝多芬更有力,比韦伯更有戏剧性。他集三者于一身,然而他还是他,在挖掘情趣时比他们更微妙,在表现宏伟壮丽时更朴实无华,在倾诉悲痛时更催人泪下。”
9年后,随着乔治·桑的两个孩子越来越大,她和肖邦之间开始变得冲突不断。
乔治·桑的女儿跟母亲不和,常常寻求肖邦的支持,令乔治·桑很不满。
肖邦跟乔治·桑的儿子不对付,乔治·桑选择支持儿子,肖邦对此也很不满。
肖邦得过肺结核,当地人知道他得的是可怕的传染病后,时常对他们进行谩骂和驱赶,他们曾经一连搬了3次家,在乔治·桑的多方奔走之下,才找到容身之地。
但他却在身体略有好转后,为了祖国波兰的革命运动进行巡回演出筹钱,乔治·桑深知高强度的演出会透支他的身体,要了他的命。所以强烈反对,两人争执不下,肖邦搬出了乔治·桑的家。
她在《我的生活历史》中写道:“他的病情反复发作之后,心情变得极其阴郁。他低下头,说我不再爱他了。我以为几个月过去了,他会恢复平静。1848年3月,我又见到了他。我紧握着他颤抖冰冷的手,我想和他谈谈,但他把手抽离了,现在轮到我说他不再爱我了。”
真正的爱永远是放逐,而不是控制。
相爱之时,应放逐对对方缺点的过多计较,当感情出现问题,应放逐互相伤害,放逐落井下石,唯有这样,爱情才能成就其纯粹和博大。
乔治·桑选择了放逐。
分手后,肖邦靠给别人上钢琴课维生,生活得十分窘迫,身体越来越差。
一年后,他为乔治·桑写下了著名的《升C小调圆舞曲》。
1848年,他累倒在了巡回演出的舞台上。乔治·桑派人探望,被他最后一个情人珍妮拦在了门外。
次年,肖邦因肺结核不治去世,年仅39岁。
他的日记里珍藏着乔治·桑的头发,在临终之前,还在念叨:“我只能在她怀里死去,我多想再见见她啊。”
02.“生活是个大伤口,它永远也不见好,但我却因此更爱那些值得爱的人”
男人风流,人们会夸他有本事。
特别是艺术家,作家,成功男人,他们的桃色绯闻非但不会损害形象,反而会为其增添魅力,吸引到更多的崇拜者。
女人风流,人们会骂她“荡妇”、对其口诛笔伐,极尽羞辱。
很多人谴责乔治·桑,认为她祸害了诗人缪塞和音乐天才肖邦。
波德莱尔在《我赤裸的心》中骂她道:“她头脑愚蠢,反应迟钝,絮絮叨叨。她对事物的认知和判断与看门人和包养女没什么不同……有些男人迷恋上她这样的荡妇,这恰恰说明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对此,乔治·桑说:“我并不是一个道德完善而高尚的人,我的爱就是我的全部。但我爱的强烈,专注,而且恒久。”
她无法接受女人因为婚姻而必须依附于男人监管的观念,认为理想的爱情应该勇于面对真实的自我,真实的情感才是婚姻的基础。
她说:“婚姻本身并不足以保证人们相守相爱,没有爱情的婚姻好比终身服苦役,没有了激情与感受,肉体的结合就是犯罪,亵渎了爱情的神圣。”
她的爱情理念是:真正的爱情是没有权贵,地位,年龄之分的,能让爱情迟疑彷徨的只有人的内心,内心的纯净和真诚决定了爱情的坚固与长久,而这种纯净和真诚则是一个人善良与宽容的体现。
所以,在一次次的人生选择中,她把自己和对方的内心放在了首要位置。
当她发现丈夫不爱自己时,毫不留恋地离开了他。
她寻找新的感情,享受激情和浪漫,她说:“贞操那玩意儿一钱不值。”
03.人生赢家
男人写作,她也要写作。
男人主动选择所爱,她也要主动选择所爱。
男人可以不爱,她也可以不爱。
男人同时拥有几个情人,她也可以。
处在男人的位置上,她比大部分男人做得好多了。
爱上了,就热烈追求,不爱了,就痛快斩断情丝。
虽然她和缪塞、肖邦的爱情以悲剧结尾,但她成就了他们,给了他们艺术上的灵感,精神上的呵护,物质上的资助,生活上的照料。
在自己的事业上,她44年来笔耕不辍,写了200余部作品,十分高产。
早期作品中,她经常描写在爱情上受到伤害转而追求自由与独立的女性形象,如《安蒂亚娜》,中期,她开始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阴暗面,揭露女性的生存困难,如《安吉堡的磨工》,后期,她转向田园牧歌与传奇故事,如《小法岱特》。
虽然风格有变化,但她作品里始终不变的内核是对自由,对男女平等,对反偏见的追求。
她的小说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惠特曼、勃朗特姐妹等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她还用自己的笔和行动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这是同时代很多男性文化名人无法企及的。
雨果尊敬她,两人相识于酒会,是终生挚友。
在雨果被流放期间,她公开发表文章表明支持他,经常写信鼓励、安慰他。
李斯特爱慕她,在自己的传记里,为她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福楼拜推崇她,他们相交10多年,通信400余封,高山流水,惺惺相惜。
巴尔扎克迷恋她,写信给她,请求她允许自己到“诺昂去朝拜”。
海涅描写她:“她多么漂亮,多么温顺,对于一只抓伤她的恶猫,以及向她狂吠的狗,她都像月亮一样,在高处,温存地望着它们。”
乔治·桑很强大,强大的不只是她的写作热情,还有异于常人的心理素质。
虽然她也会在爱情里受伤,但每次都能很快恢复过来,继续下一段感情。
晚年时,她身边的好友一个个离去,只有她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激情,没有被悲伤带走。
谁说过了60岁就是下坡路和等死呢?
她照样活得有声有色,坚持写作,又有了雕塑家情人,把老年生活的一天当做两天来过。
她1876年去世,享年72岁。
一生著作等身,名利双收,安享富贵到了最后,是名副其实的人生赢家。
04·乔治·桑教会我们的道理
抛开情史和流言,乔治·桑是个强悍、完整,意志力超强,内心有力量的女人。
她有一双温柔的铁手,既可以抓牢自己的理想,也可以抓牢所爱的男人。
她的经历告诉女人:在两性博弈的过程中,女人最重要的使命是实现自己的心愿,完成自己的理想,而不是丢掉对自身价值的追求,成为男人的附庸。女人必须学会自己成为主体,拥有和男人博弈的能力,才有可能赢得世界和爱情。
马克思说:“女性特有的美德,反而害了她们自己,她们温柔恭顺的天性,竟成为她们受奴役和苦难的手段。”
在爱情中,很多女人困于所谓的“美德”中,习惯把自己放在男人定义的位置上,最终一事无成,而乔治·桑摒弃了美德,拥抱了自由,一次又一次情感的锤炼,使得她的人生更加熠熠生辉。
她是用她的“强”去爱,而不是用她的“弱”去爱;不是逃避自我,而是找到自我;不是自我舍弃,而是自我肯定。
所以爱情成了她生活的源泉,而不是致命的危险。
女人的价值永远不能以结婚,生子,是不是处女,怀孕,流产,恋爱经历,有无婚史去衡量,而在于如何从社会的陈规枷锁里解放,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从女性的身份里解放,勇敢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而不是好女孩应有的样子。
所以,希望女孩们都跟乔治·桑学习,像她一样不把爱情当作生命的唯一源泉和人生支柱,像她一样习惯承担和付出,像她一样运用理性,像她一样习惯孤独,天性自由。